来源:回想过去的那些事儿
一回是在1930年新年那天,毛泽东给林彪写了封信,指出林彪“认为红旗打不了多久”的消极想法不对。他耐心地再次教导林彪,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
1929年一开头,毛泽东和朱德就带着红四军的主力下山,打算找个地方建立革命的大本营。到了那年5月18号,红四军的前委在瑞金开了个大会,商量当前的形势和红军该怎么行动。会上,毛泽东说咱们得在游击的地方扎稳脚跟,建个牢靠的根据地。可这个想法被一纵队的司令员林彪他们给否决了。林彪觉得现在的形势不好,革命前途渺茫,不相信革命高潮会那么快就来。他觉得还是在粤赣边界这儿打来打去比较好,就是不支持毛泽东建巩固根据地的点子。
1930年新年的时候,林彪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借着拜年的机会,他聊了自己对当前形势的想法和一些心里的疑惑,想让毛泽东帮他出出主意。毛泽东在1月5号给林彪回了信,这封信写得既和气又清楚,用词也很讲究,后来被收在了《毛泽东选集》里,就是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信里,毛泽东委婉地指出林彪没明白“要通过巩固和扩大红色政权来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道理。接着,他用条理清晰、形象生动的语言,详细讲了自己的“以农村为中心”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代表着“农村包围城市、用武力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差不多成形了。
1933年1月份,掌握王明路线的临时中央从上海搬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这让毛泽东慢慢被边缘化,越来越孤单。在反对“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风波里,好多支持毛泽东好政策的干部都遭了殃,跟着毛泽东一起受苦。毛泽东后来提起那时候的难处,开玩笑说:“他们就像对待一尊木头菩萨一样,把我扔进粪坑,再捞出来,弄得我一身臭气。”而一直跟着毛泽东的红一军团司令员林彪呢,他倒没怎么受影响,没卷进这场复杂的政治斗争里。他几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研究战术、指挥打仗上。
林彪是毛泽东一手提拔起来的军事将领,他打仗时总是按照毛泽东的策略来。他还一直跟那些“左”倾思想下乱指挥的人对着干。在第五次跟敌人周旋的时候,从1934年2月5日开始,林彪连着六次给中央军委写信,明确表示他不同意博古、李德他们死板的做法,还有他们搞的阵地战、堡垒战和“快速出击”那一套。他觉得得根据实际情况来,用巧妙的方法引诱敌人深入,再用运动战的方式消灭敌人的主要战斗力,这样才能打败敌人的第五次“围剿”。林彪的做法真的很不容易。
没过多久,“国际共产主义军事顾问”李德来到红一军团,给大家上了一整天的课,主题是阵地战和“快速突袭”。从这以后,林彪的想法就像变戏法一样,完全不一样了。到了6月17号,他在《战争与革命》杂志的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说说快速突袭》,跟以前完全不同,他开始大力赞扬“快速突袭”这个战术,说它“不光能在小战斗中赢,就连大战役也能胜”。林彪对“快速突袭”进行了长达五千字的详细解释,一共有26条,看起来就像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一样。
林彪说的这些话,明显跟毛泽东的打仗想法不一样,也跟他自己以前的经验和一直以来的看法唱反调。那时候,好多红军领导都搞不懂他为啥这么说。伍修权觉得林彪的文章是在“支持那种太激进的打仗方法”。聂荣臻则认为,这是“在政治上的一种站队”,就像是向那些走极端路线的人低头。毛泽东那时候虽然没直接批评林彪,但后来在40年代延安整顿思想的时候,把林彪的《论短促出击》这篇文章放到了《六大以来》这个文件集里,明显是想用它当个反面例子,给后人提个醒。
在长征路上,毛泽东巧妙地带着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可就在这时,林彪却闹着要撤掉毛泽东的指挥权。到了会理会议上,毛泽东不客气地说林彪是个啥都不懂的“小年轻”。
遵义会议过后,毛泽东就成了党中央的领头人。为了让追兵强敌没法拦住我们,毛泽东带着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还逼近贵阳和昆明,最后又突然北上攻打金沙江。到了1935年5月初,红军顺利到达会理,这下可算是把敌人远远甩开了,在长征路上取得了特别关键的胜利。毛泽东曾跟陈毅提起,“四渡赤水”这一仗,是他打仗这么多年里最让他自豪的一仗。
不过,红一军团的林彪团长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样走弯路太多,会把队伍累垮的。所以在会理休息的时候,他给彭德怀打了个电话,说:“现在领导不行了,你来带兵吧。照这样下去,我们会打败仗的。我们都听你的,你发话,我们跟着你干!”彭德怀在电话里没答应林彪。之后,林彪又给中央写了封信,再次说了自己的想法。信里大概是说:“请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跟着部队一起拿主意,让彭德怀当前线指挥官,赶紧往北走,和四方面军会合。”
就在这个时候,红三军团负责思想工作的刘少奇和政治领导杨尚昆也给军委拍了电报,说了说下面战士们的一些不满情绪。毛泽东看了刘少奇、杨尚昆的电报,还有林彪的信之后,心里头咯噔了一下。他觉得这不仅仅是几个人的随口说说,而是大家对遵义会议的一种深入琢磨和想法,得好好处理一下,好让遵义会议的成效能站稳脚跟,继续发展。
5月12号,中央政治局跑到会理城边上的一个铁厂开了个大会,想让大家想法子一致,并且商量好以后该怎么做。会上,毛泽东仔细讲了四次渡过赤水河有多重要,还有这样做的大战术意思。他还狠狠地说了林彪一顿,因为林彪想让前线的指挥官换人。毛泽东说:咱们党内有些人因为丢了中央苏区,就对自己能不能赢没了信心,还满腹牢骚,这就是右倾思想在作怪;想换中央军事领导的想法,也根本不符合遵义会议的决定。不过,毛泽东误会了,他觉得林彪写信是彭德怀在后面撺掇的。彭德怀呢,也没直接回应这事儿。等林彪开口说“我给中央写信,就是心里烦,没别的意思……”时,毛泽东直接打断了林彪,说:“你小子还嫩,懂啥啊?”
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对彭德怀的批评确实显得不公平。直到24年后,林彪才在庐山会议上发表言论,澄清他与彭德怀的信并无关联。
红军在西北站稳脚跟后,林彪却吵着要去陕南搞游击战;紧接着的东征行动里,林彪和毛泽东之间又起了争执。
中央红军走了两万五千里路,历经千辛万苦,在1935年10月终于走到了陕北。这时候,毛泽东和党中央商量,决定把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设在大西北。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这两支由林彪带领的队伍,打了胜仗,攻下了直罗镇。毛泽东特别高兴,说这场胜利就像是给党中央在大西北扎根开了个好头。但林彪却不这么想,他老是吵着要去陕南打游击战。
在瓦窑堡会议召开前,中央问各军团领导对战略有啥看法,林彪就提议说想去陕南打游击。到了12月9号,林彪给毛泽东写了封信,里头写道:“我打定主意不当现在的官,去干游击战了。这一星期我跟军委说了好几次,可都没被批准,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现在看是个离开部队的好机会,我铁了心要这么干,啥困难也挡不住。实在不行,就算受处分我也认了。真心希望你能支持我,那我就太高兴了。”之后,他又在12月12号、15号、18号连着给中央发电报,坚持自己的想法。
12月19号,毛主席和张闻天一起给彭德怀发了电报,让他帮忙劝劝林彪,别老想着去陕南打游击。电报里头说:“咱们中央的同志都觉得,林彪同志是咱们党内顶尖儿的好干部。以前还有长征那会儿,他对咱们革命、对党内可是立了大功的,国内外都有名儿。”最近他老发电报、写信说要调动工作,我们觉得像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打游击,实在不合适。但他心里头有疙瘩,不如让他来中央待阵子,跟大伙儿多聊聊,把他的顾虑说出来,也好让他多琢磨琢磨政治上的事儿。他原来的职务,先由左权同志顶着。
过了两天,毛泽东心里还是不踏实,所以在12月21日又给彭德怀发了电报,还转给了林彪,说:“现在日本占领了华北,咱们得明白,陕南的游击战不能比陕北那边还重要,其实陕北那边更重要。还有啊,游击战也不能说得好像比主力红军还关键(比如让红军的主要领导去打游击),这个说法不对头。林彪在一些事情上的看法跟咱们有点不一样,中央觉得有必要跟他当面聊聊。现在前线战事不紧,希望林彪能来中央一趟,待上一阵子,这对他也有好处。”
林彪收到电报后,在12月21号和23号两次给中央和毛主席回了电,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说:“中央现在还没同意我调工作的请求,所以现在我没必要去中央。”他还辩解道:“我从来没有讲过陕南的工作比陕北还关键,也没说游击战比主力红军还重要,这种错误的想法我压根儿就没有。”
这时候,中央按照瓦窑堡会议的决定,已经规划好了要往东边出征。到了12月24号,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起给林彪他们发了电报,告诉他们准备往东边出征的计划。电报里还顺便问了句:“林彪同志,你准备好来中央这边了吗?”不过,林彪在12月26号给中央回了电报,说:“我还在等中央同意我继续打游击战呢。”
因为林彪一直这样既软求又硬逼,中央在12月29日晚上11点给他发了电报,说:“收到电报后,你马上来中央谈谈你的工作安排,期间你的职位先由左权代理。”这样,林彪才在1936年1月1日给中央回了电,说:“我决定明天就去中央。”
林彪在中央待了半个月后,经过毛主席和其他领导的耐心开导,终于打消了去陕南打游击的念头。到了2月下旬,他带领着红一军团渡过黄河往东去,加入了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东征行动。
在往东打仗的路上,毛泽东和林彪对红一军团该往哪儿打有了不同的看法。毛泽东想让林彪带着红一军团(也就是右边的军队)去晋西南,守住黄河渡口,靠着陕北,找机会再往南或往东发展。但林彪在3月27日、30日和31日连着发了几封电报,坚持说大军应该往晋东南冲。林彪还提议让毛泽东回陕北,他说:“彭德怀、毛泽东两位同志和方面军的领导机关最好还是回陕北苏区,跟中共中央的同志们一起工作,这样大家就能专心考虑国家的大事,包括政治、军事、外交。彭、毛两位同志如果老跟着部队东奔西跑的打游击,对指挥作战会有影响。”
4月2号那天,毛泽东和彭德怀一起给林彪、聂荣臻发了封快两千字的长电报,说他们觉得林彪对革命形势的看法有点保守。电报里讲得很清楚,现在中央和军委的头等大事是壮大红军,在陕西和华北打出大名堂,特别是得在陕西建个更大的根据地。要是做不到这些,其他什么外交啊、政治大计啊,都是空谈。对于林彪提议毛泽东回陕北,毛泽东直接拒绝了,他说:“中央觉得这么重要的任务,不能少了中央委员的直接参与。”同时,毛泽东也委婉地批评了林彪对晋西南的看法(他觉得那边穷)。他强调,看问题得把山西和陕北放一块儿考虑,不能因为晋东南富裕就要晋东南,其他地方穷点,就小看它们的作用。
第五次啊,洛川会议过后,毛泽东主张八路军应该打“自个儿拿主意的山地游击战”,可林彪呢,他更喜欢搞大规模兵团的运动战。林彪带着部队在平型关打了个漂亮仗,胜利之后,毛泽东就全面地说了,八路军的打法应该是“主要靠游击战,但要是条件好,运动战也得抓”。
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合作后,为了解决党和军队如何更好地参与抗日的问题,中共中央在8月22号到25号这几天,在洛川开了个扩大的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议,八路军的打法应该是“自己拿主意,多打山地游击战”。这个主意是依据八路军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考虑到了将来打败日本后建立新国家的需要。现在敌人势力大,我们力量小,所以不能硬碰硬打大规模的运动战或阵地战,耗不起。最好的办法是发展游击战,动员老百姓,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跟敌人慢慢周旋。
当大家聚在一起探讨毛泽东的想法,还有关于“游击战与运动战”的话题时,会场里响起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辩论声。
聂荣臻回忆说,林彪和毛泽东的想法不一样:“林彪觉得不该打游击战。他在会上主张,应该主打运动战,组织大军团作战。他还老想着以前跟国民党军队打仗的那一套,觉得咱们在内战时已经能成建制地消灭国民党军了,日本鬼子有啥可怕的!他太小看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了。”
9月14号,林彪带着队伍已经到了山西平型关那边,他发电报给八路军的头儿朱德、彭德怀、任弼时说,想带着一个旅多的兵力在平型关偷袭日本鬼子,好帮阎锡山在前面打仗。这个电报很快就传给了毛泽东。到了16号,毛泽东给林彪回了电,说:“咱们还是得按原计划来,用游击战帮友军,这个办法是之前在北京和蒋介石、何应钦一起定的,基本上不能变。”到了17号,毛泽东又发电报给彭德怀、任弼时、林彪、还有聂荣臻,告诉他们:“八路军现在就像是小分队,不用打大仗,但如果安排得好,能在华北,特别是陕西那边,对游击战起到大作用。”
18号,林彪根据前线的战斗情况给毛泽东回了电报,说:“现在敌人正在进攻,我们的先头部队得先把打仗消灭敌人放在首位。”接着他又给毛泽东发电,提议用一一五师的两个多旅在当地配合友军一起打仗,“先别急着把做群众工作当成头等大事”。他着重指出:“现在老百姓和军队都盼着我们直接上阵杀敌,要是我们参战的兵力太少,那可就让大伙儿失望了。”“现在得靠打仗、抓俘虏来提升军民对抗战的信心,还有党和红军的威望。”
很明显,毛泽东和林彪在想法上不太一样:林彪考虑的是一一五师所在的前线情况,他觉得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打仗对我们有好处,而且政治上也很重要,所以想在平型关打一场大战;但毛泽东呢,他是从八路军的整体情况和整个战局来考虑,他觉得我们应该主要去建立敌后的根据地,尽量别跟日军的主力硬碰硬,因为这样既挡不住日军进攻,也不利于八路军的发展和强大。
9月21号,毛主席听了前线指挥官林彪他们好几次的强烈建议后,给彭德怀发了电报。他说,可以考虑让林彪带着一个旅(不是整个一一五师)先去打仗。但也提醒说:“要是等了好久都没找到合适的战机,那最好还是赶紧把重点放到群众工作上去。”
毛泽东虽然听了林彪的一些想法,但心里还是嘀咕,怕林彪还是想打大仗。他给彭德怀发电报,让他多跟林彪他们聊聊。电报里,毛泽东又仔细讲了讲敌人、朋友和我们自己的情况,说:“现在红军打大战不是最关键的,我们有一招特别厉害,这一招才是关键。那就是靠自己,在山地里打游击(不是打大战)。”接着,毛泽东对彭德怀讲:“我特别赞同你18日的电报,说敌人进了山西,还是在我们的游击圈里。你得坚持这个看法,眼光放长远点,遇到想法不一样的同志,就耐心给他们讲讲,让大家战略上想到一块去。”
毛泽东点头同意后,八路军总部在9月23日告诉林彪,要他去攻打平型关的敌人。到了24号,林彪和聂荣臻就开始安排兵力,一切都准备好了。25日一大早,平型关的战斗就开始了,一下子就打死了1000多名敌人,还摧毁了他们100多辆汽车和200多辆大车。
平型关一战,八路军在华北前线首战告捷,也是中国抗战打响后的首次大胜利。这场胜利像一股强劲的风,吹燃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打破了日军永远赢不了的传言,意义非常重大。林彪因此一夜成名,成了人们心中的抗日大英雄,他的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
在延安的毛主席乐坏了,马上给前线发电报庆祝这个大胜仗。平型关这场大胜仗,让毛主席有了新的想法,他用这次的经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关于八路军怎么打仗的思路。9月29号,也就是平型关大胜仗的隔天,毛主席在给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里,重新说了说八路军的打仗方针:“最重要的就是要拉拢群众,组织群众打游击战。在这个大方向下,也可以瞅准时机,把队伍集结起来打几场硬仗。”
10月25号,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聊天时提到:“八路军现在用的打仗方法,我们叫它自主灵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在《论持久战》这本书里,他明确了八路军的作战方针:“主要是游击战,但有好机会也不放过打运动战。”很明显,毛泽东从林彪指挥的平型关战役中学到了新东西。这说明,毛泽东看事情比别人看得远、想得周全,而且他还很会吸取别人的新经验,想出更实用的办法来应对。
第六回:在抢占和控制东北的战斗里,身处最前线的林彪多次跟毛泽东和党中央表达了他的不同看法和建议,这些意见促使毛泽东和党中央调整了战略,从“非要独占东北不可”改为了“先避开主要道路”。
抗战结束后,为了扎根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迅速行动,派遣了十万大军以及两万名干部前往那片至关重要的东北大地,其中还有二十多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在这样一个星光熠熠的队伍里,林彪挑起了大梁,成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总司令。
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的战略策略是,把敌人挡在关门之外,并抢先一步控制整个东北地区。1945年10月19日,他们给东北局发来电报,明确指示:“我们的主要策略是集结主力部队于锦州、营口、沈阳一线,同时部署部分兵力在庄河、安东一线作为策应。坚决阻止蒋军从海上登陆,并消灭他们可能发起的任何进攻。首先确保辽宁、安东地区的安全,然后逐步掌控整个东北区域,改变过去那种分散作战的方式。”
不过,要达到这个目标真的挺不容易。国民党那边的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亲自带着两个装备美式武器的军队跑到山海关,10月25日就开始攻打山海关。这场仗一直打了快一个月,到11月15日,守在山海关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因为实力差距太大,只好往关东那边撤退。“在山海关里头挡住敌人”的打算,就这么泡汤了。
11月15号,中央军委再次发电报,让彭真和林彪集结7万大军,“要么林彪,要么罗荣桓亲自上阵指挥,发起反击”,目的是消灭已经出关的国民党3个军。林彪在11月19日从沈阳赶到锦州,打算在辽西那一块三角地方和杜聿明来一场大战。不过,主力部队老是到不了位,敌人一路畅通无阻,直接打到了锦州城外面,“大战”也就泡汤了。
林彪深思熟虑后,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11月22日给中央军委和东北局的电报里,他讲了我军的好多不利条件和遇到的难题,然后说:“我有个重要的看法,就是咱们现在不能急着跟敌人一个个地打,也不能匆忙迎战。咱们得考虑撤出锦州再往北两三百里的地方,等敌人战线拉长了、分散了,我们再找他们的弱点去打。”
林彪发来了一封不想在锦州硬碰硬的电报,中央军委看了后表示理解和支持。但他们还是希望林彪能调兵遣将,去“敌人后面干掉他们一两个师,拖慢敌人的脚步。”林彪按照这个意思做了安排,不过因为主力部队还没到,原本打算的大仗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取消了。
11月26号,锦州被攻陷后,辽西走廊的东大门就敞开了,这样一来,毛泽东和中央原本打算的“独霸东北”的盘子就打乱了。
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林彪在11月22日发的“主要看法”电报里,其实给了两个主意:一个是别想着在辽西打大仗了,咱们军队退到辽宁里面点,把铁路边上的地方让出来;另一个是先训练整顿好军队,等机会到了再打。
过了几天,也就是11月25号,东北局的几位大佬陈云、高岗、张闻天,他们琢磨了好久之后,给中央递了一份《关于满洲工作的几点建议》。他们提的这些建议,和林彪的想法挺像的,不过说得更条理清晰了。差不多时候,黄克诚、李富春、罗荣桓他们几个,也给中央发了意思差不多的电报。
在延安休养的毛泽东,仔细看了林彪他们提的建议。考虑了很久之后,他于12月28日给中共中央写了个叫做《在东北建个稳当的根据地》的通知。他说,咱们党现在在东北的主要事情,就是要建个根据地,特别是在东满、北满、西满这些地方,得建起牢靠的军事和政治根据地。因为国民党已经占了或者快要占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所以咱们的根据地得选在“离国民党地盘远点的城市和广大的农村”。
在林彪、陈云等人的热心提议下,毛泽东和党中央最终决定将党在东北的战略计划从“独占整个东北”调整为“避开主干道,控制周边地区”。这个新策略为东北的工作清晰指引了道路,并对之后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而长久的影响。
第七回:在攻打四平的战斗中,毛泽东说:“咱们要把四平变成第二个马德里,就算牺牲再大,也得拼死守住它。”虽然林彪在前线指挥时心里有点别的想法,但他还是听了毛泽东的话。
1946年1月13日,国共两党在关内停战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觉得,通过谈判,东北那边可能也会停火。为了让谈判时咱们更有优势,毛泽东让东北民主联军(以前叫东北人民自治军)集合兵力,“在咱们防守稳当的时候(就是先退一步),狠狠打击那些顽固进攻的敌军”,他还说,“这可是关键时刻的最后一仗,关系到东北以后的大局”,“得不怕牺牲,拼尽全力打赢这场仗”。
林彪对于东北能否和平以及所说的“最后一仗”有别的想法。1月5号,他给中央和东北局发了电报,说:“国内要是真能和平,那咱东北的军队就使劲打这最后一仗;要是不太靠谱,那我们就分开建立自己的地盘,以防敌人来犯。”到了1月15号,林彪又发电报给中央和东北局,说“这次的和平协议,其实就是蒋介石的一个大计谋。”林彪还是坚持他的老想法:“避开大路,守住两边。”
不过,林彪最终还是听了毛泽东和中央对情况的判断与安排。他带着东北民主联军,趁着苏联军队已经从中长铁路撤走,而国民党军队还在西满耽误的机会,在3月中旬打下了四平,接着在4月中下旬又连续攻占了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这些大城市。这样一来,中长铁路开原以北的部分就完全被我们掌握了,我们有了北满的依托,可以在内线迎头痛击国民党军队的大举北上。
共产党占领了四平、长春、哈尔滨还有齐齐哈尔这些城市,想的是在东北谈停战时能占点优势。可没想到,这么做反而让蒋介石更加贪心,想要报复。他到处宣扬,说四平关系到“党国的命运”,“没了四平,就丢了东北”。这样看来,不管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四平这一仗,怕是打不起来了也得打。
4月18日那天,蒋介石军队对四平发起了猛烈的攻打,四平保卫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在这之前和之后,毛泽东多次发电报给林彪,说就算牺牲很大(可能是一万到两万人)也要拦住敌人不让他们往北走,必须“死守住四平,每一块地方都不能放弃”,他还提到说“要把长春变成像马德里那样的城市”,“让四平街也变成马德里那样”。马德里是西班牙的首都,那里的军民在1936年到1939年这段时间里,勇敢地跟德国、意大利的入侵者打了很多硬仗,因此变得很出名。
毛泽东的这些做法,其实就是临时调整了他原先的那个“避开主干道,拿下两边”的策略,从“两边”又回到了“主干道”,直接在“主干道”上和蒋介石的军队进行了激烈的争斗。
一开始,林彪并不赞同毛泽东在四平、长春那条线与蒋军硬碰硬的做法。就在四平保卫战快开始的时候,也就是4月11日,他给中央和东北局发了电报,说了自己对守四平的看法:蒋介石一直往东北增兵,咱们想守住四平、拿下长春,或者快点让东北和平,都不太可能。所以,咱们打仗的重点应该放在打敌人上,而不是死守城市。不然,城守不住,兵还折了,以后就算有机会,也打不了胜仗了。
同时,黄克诚也给中央发了电报,说现在敌我力量差距太大,硬守四平非常不容易。
不过,战斗一开始,林彪就在4月18日给中央发电报说:“敌人已经动手直接攻打四平了,咱们的守军决定拼到最后,一个都不剩!”
四平那场大战打了一个月,场面特别惨烈。蒋介石那边死了上万人,我们这边民主联军也牺牲了八千多勇士。到了5月18号,林彪赶紧给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发电报,实话实说:“四平东边好几个地方守不住了,现在敌人正拼命攻打,形势非常严峻。”他说明了原因,然后当天下午就带着部队撤出了四平。
毛泽东没有因为林彪没能守住四平而埋怨他。相反,他回复林彪说:“咱们的人在四平跟敌人拼了整整一个月,顶住了十个师的敌军,这显示了咱人民军队特别勇敢和坚强,这场战斗很有历史价值。”
啥是“历史意义”呢?实际战斗给出了答案:要是敌人比我们强大,而我军还只顾着争夺地盘,不先打垮敌人的主力,那最后很可能啥也保不住,地盘和人都得丢。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和黄克诚聊起了四平战役谁该负责的事儿。毛泽东表示:“当时是我拍板要坚守四平的。”黄克诚回应道:“就算是你定的,那也不代表做得对啊。”
第八回:毛主席决定要打辽沈战役,但到底该从哪里先动手呢?这事儿毛主席和林彪有了不同的看法,两人还争论了一番。事后,毛主席感慨地说:“拿下锦州才是关键啊!”
在东北的战场上,关键是要把躲在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孤零零地方的蒋介石军队给打掉。可问题是,要先从哪个地方开始动手呢?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发了电报,问他:“你们之前说锦州那边没仗打,现在那边到底啥情况啊?”接着,他又像是在征求意见一样说:“要是我们能拿下阜、义、兴、绥、榆、昌、涞这些地方(就是锦州周围),对阻挡蒋介石军队撤回(关内)是不是更有好处呢?”
林彪怕主力从北满跑到南边去打锦州,路太远,要是打不下来,等敌人援军一到,咱们就被动了。因此,他多次建议还是先打长春。毛泽东回电说行。不过,到了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试着用两个纵队攻打长春,结果发现长春比预想的难打多了,于是就改为围困。7月20日,林彪和罗荣桓给军委发电报说:“咱们还是南下打仗比较好,硬攻长春太勉强也太被动了。”毛泽东马上回电表示赞成,还让他们赶紧做政治动员和准备军粮,好让战役在8月能开始。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在南边北宁线的战斗,毛泽东8月3日在西柏坡找来了聂荣臻和杨成武,组建了华北第三兵团,让他们负责“东北主攻,华北牵制”的任务。
不过,在8月8号和11号,林彪、罗荣桓还有参谋长刘亚楼一起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他们一开始说,东北的主力啥时候行动,得看杨成武的部队啥时候动。后来又说,往南走需要的粮食没办法解决,所以出发的时间也定不下来。毛泽东收到电报后,很不高兴。他在8月9号和12号回了电报,说杨成武的部队已经定在21号出动,“你们得赶紧拿主意,开始行动。现在北宁线正适合打仗,你们说自己的行动得等杨成武,这不对。”说到粮食,他说:“俩月前就让你们准备了。这俩月,你们到底有没有照做,提都不提。现在看你们的电报,好像这俩月啥都没干,部队没粮都动不了了。”相比之下,杨成武那边好像啥问题都没有。毛泽东问:“你们这样,对战局有啥好处呢?”
经过毛泽东的一番严厉责备,林彪最终下了决心:要拼尽全力,争取早点行动,往南去攻打锦州的北宁线。
9月7号,毛主席给林、罗发了封电报,是用中央军委的名义发的,里面说得很清楚:咱们得赶紧把主要兵力调到锦州、山海关、唐山这一带,先别管长春和沈阳的敌人,打锦州的时候,要是长春、沈阳的敌人来增援,咱们就趁机把他们也给消灭了。毛主席这指示的关键就是:得拿下锦州,这样东北的敌人就逃不到关内去了,咱们就能来个“瓮中捉鳖”。
9月10号,林彪和罗荣桓清晰地发电报说明了他们的计划和战斗可能会怎么发展,他们说:“锦州是敌人防守弱但又很关键的地方,所以沈阳的敌人肯定会大力支援,长春的敌人也可能趁机逃跑。所以这场锦州之战,很可能会变成整个东北的大仗,我们或许能拿下锦州、长春,还能消灭很多从沈阳来支援的敌人。我们会努力赢得这场胜利。”林彪的这个安排和看法,跟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让毛泽东非常高兴。到了9月30号,毛泽东回电说:“决心和安排都很好,就按照这个去执行,争取打个大胜仗。”
根据这个计划,林彪亲自带领东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快速向北宁线发起了猛攻,把锦州跟关内还有沈阳之间的联系给切断了,把锦州给团团围住了。蒋介石那边根本没想到林彪会来这一手,一看通往关内的路被堵死了,顿时就慌了神,内部也开始闹起了矛盾。蒋介石赶紧坐飞机赶到北平,调集了5个师的兵力,还决定不管烟台了,把第三十九军从海上运到葫芦岛登陆,组成了一个救援锦州的兵团往东冲。到了10月2号,蒋介石又飞到沈阳,让廖耀湘的兵团往西去支援锦州。
林彪知道这事后,心里琢磨着“准备了一桌饭,结果来了两拨客人”,他怕打锦州时会被沈阳和葫芦岛两边的敌军包围,所以,他攻打锦州的决心又有点动摇了。
10月2日晚上很晚的时候,林口头吩咐了一封给军委的电报,罗和刘看过之后就发出去了。电报里讲了,因为敌人的增援有了新动静,接下来咱们有两个打算:一个是“要是锦州能快点儿拿下来,那还是打锦州好,免得部队跑来跑去浪费时间”。不过,这个打算有不少难处,心里没底。另一个就是回头去打长春,打长春的话,“胜算就大多了,不过得多等半个月到二十多天”。最后还说:“这两个打算,我们正在琢磨呢,也请军委帮着想想,给点儿指示。”
电报里说了两个主意,但主要就是想说他们想放弃战锦,回头去打长春。罗荣恒琢磨了好久,觉得这不太对劲,就说服了林彪,让他把电报收回去。可电报已经发出去了,没办法,罗荣恒就自己写了另一封电报,告诉军委他们撤销了之前那个,还打算加强北宁线的兵力。
10月3号早上4点,毛泽东先接到了林、罗、刘发来的一封电报,心里很是不踏实。他立马回了电,态度坚决地说:“得赶紧把兵力集中起来,快速攻下锦州,这个决定不能变了。”他还提到:“5月和7月那时候,长春的敌人其实挺好对付的,你们却没敢动手;现在锦州那边都准备好了,你们又因为一点小变动,不敢打锦州了,反倒想回头去打长春,这样做真的不合适。”
还没说够呢,过了俩钟头,毛泽东又发来电报,再三说明现在攻打锦州比以后攻打的好处多多,他指示说:“只要锦州一拿下,你们就在战场上占了上风,可要是先打长春,不但拿不到主动,还会让你们后面的路更难走。”
10月4号一早,毛主席在看了罗荣桓起草的最新电报后,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他马上在早上6点回了电报,说:“你们打算攻打锦州,这太好了,让我们很放心……之前咱们之间有啥分歧,现在都烟消云散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林彪的带领下,东北野战军在10月14日,只用了短短31个小时,就拿下了锦州。接着,10月21日长春迎来了和平解放。再往后,11月2日沈阳也被解放。到了11月9日,锦西和葫芦岛也被收复,辽沈战役就这样圆满落幕了。
1963年罗荣桓元帅离世时,毛泽东在缅怀他时,还回想起了当年决定攻打锦州的那段往事。他深情地感叹:“比起长征的艰苦,攻打锦州才是更难啃的骨头。”到了70年代,他又提起过:“那场仗真是太难打了!我发了好多电报催,可他就是(指林彪)不敢出兵。”
第九回:当党中央决定要支援朝鲜打仗时,林彪持反对意见,他怕这样会给我们自己招来麻烦。但毛泽东坚决主张出兵,他说:“咱得出手帮忙,必须得帮,帮忙的好处多多,不帮的话坏处可大了。”
1950年9月15号,主要是美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在朝鲜的仁川,也就是中间那块地方上岸了。这样一来,朝鲜的人民军主力就被困在了南边的朝鲜。到了10月1号,南朝鲜的军队就跨过了三八线,美国军队也跟着大摇大摆地往北走,朝着没啥防备的北朝鲜猛攻过去,朝鲜战争的局势一下子就变得非常糟糕了。
关键时刻,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也就是朝鲜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赶紧向苏联和中国发出了求救信号。到了10月1号,毛泽东接到了金日成专门派来的使者送来的求助信,信里写着:“我们急需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兵帮我们打仗。”
毛泽东马上召集了书记处的紧急碰头会,商量怎么办。他坚决地说:这事儿咱们得管,不管的话,美国佬会更加嚣张,不光对朝鲜不好,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不好。不过,会上大家的想法不太统一。主要是大家觉得,咱们跟美国在武器装备和火力上差距太大了。
10月2号,中央开了个政治局的大会,毛泽东想让大家都说说,出兵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好一起商量着做个明智的决定。他心里自然是盼着大家能赞成他出兵的想法。可会议一开始,几乎所有的领导都对现在去帮朝鲜打仗有些犹豫或者不同意,特别是军队的领导,都觉得跟美国军队打,心里没底。林彪说的话和他的态度,更是让他心里凉了半截。
林彪讲话的要点是不赞同出兵。他讲道:主席让我们说说出兵的不利条件,我非常同意。我们国家刚成立没多久,好多事情都等着去做,实力还不行,再打仗的话,我们顶不住。特别是我们之前没跟美国军队交过手。我还是那个观点,得小心为上。打蒋介石那会儿,我们用小米加步枪就够了。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比我们好多了,但差距还不算太大,美国军队可就不一样了。美国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军队装备特别先进。美军一个师装备了好几百门大炮,我们一个师才几十门,坦克更是少得可怜。美国有空军和海军的强大力量,我们的空军和海军才刚刚起步。如果我们的军队去朝鲜,既没有空军保护,也没有海军帮忙。一旦打起来,战场不分界限,要是没把握挡住美军,反而把战火带到东北,那可就麻烦了。我觉得加强东北边防更稳妥,别到时候惹火烧身。
10月4号,政治局又开了个大会,这次会议大家的心情还是很压抑。多数人觉得,能不打这仗就尽量别打。听完大家的意见,毛泽东开口说:“你们讲的都有理,可要是别人遇到大麻烦,咱们就在旁边瞧着,不管怎么想,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这时候,彭德怀大将军,他既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重要成员,也是解放军的副总指挥,还是西北局的一把手,接到毛泽东的紧急召唤后,从西安匆匆坐上飞机赶到北京,火速前往中南海开会。
10月5日的会议还在继续,彭德怀站出来直截了当地说,他支持毛泽东的决定:“去朝鲜帮忙打仗是对的,就算打得惨了点,咱们解放战争也就晚赢几年。要是美军赖在鸭绿江边和台湾不走,想找茬打侵略战争,那他们随时都能找到理由。”
彭德怀的一席话和他对毛泽东的力挺,让会议氛围为之一变,很快就定下了派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的主意。
说到选谁当志愿军司令这事儿,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想过让林彪来干。毕竟,那时候林彪在同级别的将领里算最年轻的,解放战争时还是东北的头儿,手下带的兵大都是原来的东北野战军,也就是他的老队伍。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林彪找借口说有病,不愿意接这活儿。他说自己晚上睡不着,身子骨弱,见不得风、光,还听不得响动,干不了这差事。林彪这些毛病确实是有,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心里头不愿意出兵。这样一来,毛主席就让彭德怀接过了帅旗,彭德怀就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
10月13日晚上很晚的时候,毛泽东给正在莫斯科和斯大林商谈的周恩来发了电报,说如果苏联不愿意派空军帮我们志愿军,那“我们自己出兵去朝鲜会更有好处”。“这对中国、朝鲜,还有东方和世界都是大大的好事”,“总之,我们的想法是,得出兵,一定得出兵,出兵的好处特别多,不出兵的话坏处就太大了”。听说斯大林看了这封电报后,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春生四月#?
